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六十院庆 |
廖圣清教授与我院师生交流国际传播学研究 |
本网讯(通讯员:邓伟)12月15日上午九点半,文法楼B136传来阵阵掌声。作为院庆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廖圣清教授学术报告在此举行。廖教授与我院师生分享了他的21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最新成果。
讲座伊始,廖教授谦虚地以师哥自称,并表达了他作为南昌大学新闻系的学子对院庆六十周年庆典的祝贺。他说道:我是89年入学的,几乎见证了母系一半的发展历程,我十分感恩母系对我的培养。他对我院去年获教育部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授权表示由衷的祝贺。廖教授也分享了他在导师的影响下由研究新闻理论转变到研究传播学的经历,引发在场师生的共鸣。 廖教授首先介绍了21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背景:一是媒介技术与传播学研究;二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廖教授分析到,媒介技术和传播学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演进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具有重大作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激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在谈及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时,廖教授给我们解读习近平主席的几次重大讲话,引出了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并指出新闻学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
随后,廖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方法。将分析单元从期刊层次细化至文献层次,并将人工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廖教授强调要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他认为科学研究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观察一种现象;其次要提出尝试性的解释或因果陈述;然后进一步观测或实验,以排除它种解释;最后提炼并再次检验原来的解释。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公开性、客观性、经验性、系统性和累积性、可预测性。 那么传播学要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读经典,看前沿,要有基础的传播学概念。由此廖教授向在座研究生提出“什么是传播”这一根本问题 。廖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对传播学经典的理论研究其实远远不够,他认为拉斯韦尔的“5W”模式至今仍然具有解释力。此外,廖教授从论文数量上分析了近20年国际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列出了1998年至2012年15年中新闻学、传播学近一万篇论文中50个高频关键词,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社交媒体、健康传播、公共关系、性别与种族、组织传播、文化与话语、广告研究、政治传播、移动媒体、科学传播、民意调查等主题。 最后廖教授与在座的研究生进行了学术交流,解答了同学们在新闻传播学习中的一些疑虑。他幽默风趣的讲学风格、独到深刻的学术见解以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丰富的研究经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师生的掌声。(摄影:华婷)(编辑:龚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