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
大连外国语大学唐润华教授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
2025年1月13日上午,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作了题为《全球化和媒介化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系我院“新闻传道”系列讲座第十七期。 讲座由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振亭教授主持,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的3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唐润华教授首先对国际传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国际传播(对外宣传)与国内传播在主体、对象、目的、内容、表达和语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媒体时代遵循的“内外有别”原则在我国传播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内”“外”界限逐渐模糊,“内外有别”已不适应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变化、新格局和新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深刻变革,整体性逐渐取代“内外有别”成为新的主导逻辑。唐教授指出,整体性意味着国际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机构或受众群体,而是呈现出传播主体全民化、传播内容无界化、传播触达全球化的特征。这一变化要求国际传播的体系、战略、理念、策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变化、新趋势。 唐教授认为国际传播要处理好“说与做”“特与共”“内与外”的关系。他提出,“做”比“说”更重要,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国际传播的“特”应该建立在尊重并遵循“共”的基础之上,遵循人类共同价值和信息传播基本规律,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内宣外宣应相统一,让中国媒体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 关于国际传播如何适应整体性,唐教授指出,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整体与个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协调机制最大限度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率,同时也要防范个体给整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长征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江西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如何界定传播学中的叙事框架和逻辑”等问题热烈交流,唐教授逐一作了详细具体的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据悉,唐润华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曾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端智库高级研究员,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学术类);主持和参与大量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两度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撰稿:陈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