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隋岩教授线上与我院师生作群体传播相关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06-11    浏览量:    分享到:   

本网讯(通讯员:刘雨)“喂,喂......能听得到吗?”“可以,可以。”610日人文楼新媒体教室内,我院院长陈信凌教授正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进行线上连麦试音,大屏幕上院内师生的头像正一个个点亮。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院邀请隋岩教授就“群体传播成为配置资源的新路径”进行线上讲座。


03.jpg


讲座期间,隋岩教授引经据典,案例鲜活,我院师生受益颇深。隋岩首先介绍了群体传播的概念。工业的现代化扩展到信息的现代化,群体传播就属于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群体传播的内涵用心理学名词表达是collecting behavior”,具体指多人因事聚集,产生包括情感、价值判断等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成为了个人信息社会化传播的平台,每一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事件、情感、价值判断进行传播。整个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由之前的只能自上而下到如今可以自下而上传播,这种趋势发展愈演愈烈。


02.jpg


隋岩谈到:这样的趋势并非我个人的主观臆断,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产生了诸多变革。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后工业时代社会,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而麦克卢汉则颇有预见性的提出了地球村。虽然理论不同,但他们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关键词——产能过剩。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物资是短缺的,中期时引入流水线生产,出现了产品的丰盈,到后工业时期产品大规模生产带来了产品过剩。当有形商品的消费开始缓慢、停滞的时候,社会需要要一个新的火车头拉动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我们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产品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产业。


01.jpg


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许多现代性的问题和风险,隋岩谈及,互联网对群体传播的变革也带来互联网信源模糊的严重问题。传统群体传播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事件,二是物理空间。互联网无限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海量信息改变了群体传播因事聚集的形态,它的常态化也极大替代了传统物理空间。互联网群体传播比较传统的群体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及时性,让所有发生者放置在同样的地位,但也将信源模糊的问题推到了极点。隋岩认为,信源是信息传播的根本,信源是否明确甚至成为了区分两种群体传播的决定性因素。


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还可以从四种传播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去多元化的、顺从的解读。但大众传播的信息往往会被群体传播以嘲讽的结构来解读,微博就是典型的群体传播。从组织传播的角度来看,组织传播是有目的性的,好的创意再辅之以人人拥有传播媒介的形式。聪明的组织传播,一定会巧妙的利用群体传播,利用这样的传播格局,进行传播。


04.jpg


最后,陈信凌院长为本次学术讲座画上句号:“隋岩老师一如既往的运用鲜活的案例进行的讲解,理论深刻高质量,但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让我们的师生印象深刻;相信等疫情过去,我们能够进行更直接、更深入的沟通。”(摄影:徐绍峰)(编辑: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