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部校共建第二期:让世界听见中国

发布时间:2025-10-25    浏览量:    分享到:   

10月14日下午,在南昌大学人文楼A143教室,江西省委宣传部与南昌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系列课程的第二讲如期举行。本次课程特邀江西日报社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刘毅担任主讲。他以《共创未来:中国叙事与国际传播的新时代》为题,为现场学子带来一场精彩授课,启发大家深入思考赣鄱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之路。


刘毅记者曾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8次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和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具备深厚的新闻实践功底与理论素养。



讲座伊始,刘毅从现场调研切入,指出多数同学虽然频繁使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却较少主动研究他国文化,提醒大家警惕“信息茧房”的局限。他强调,2025年将是我国“互联网+”战略收官与“人工智能+”启动的关键节点,鼓励同学们积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动态。


随后,他系统梳理了国际传播的理论脉络,分别从功能、批判与共生三大视角展开讲解:功能视角聚焦传播的社会作用,强调单向的信息告知与说服;批判视角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博弈,揭示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等现象;共生视角则主张通过对话构建共识,并指出国产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有望为传播“平权”提供新的可能。结合全球软实力排行榜数据,刘毅进一步指出,文化等指标水平的提升是中国软实力持续增强的重要支撑,新闻传播学子应当勇于承担时代责任。


刘毅还以北京2008夏季奥运会与2022年冬季奥会开幕式的对比为例,阐释了国际传播从“我”到“我们”的叙事转变,认为这一变化源于国家实力的增强、国民心态的成熟以及传播策略的优化。此外,他结合丝绸之路、《寻梦环游记》、李子柒短视频等案例,强调做好国际传播需注重“文化转译”,跨越理解鸿沟。



授课过程中,刘毅多次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同学们围绕“丝绸之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跨文化传播案例的成败原因”等问题积极作答,展现出扎实的知识积累与思辨能力。整场讲座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兼具理论高度与现实观照,为新闻传播学子指明了专业方向,助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讲座最后,刘毅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争做“文化的深耕者”,制定系统化的读书研学计划;成为“对话的架构师”,注重互动与共情;勇于追求“连接的浪漫”,主动突破信息茧房,拓展认知边界。(文字:沈烁玟 吴孟婕 图片:赖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