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常凌翀:网络素养驾驭之道与价值追寻

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量:    分享到:   

10月22日晚,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专业负责人常凌翀以“信息过载与智慧稀缺 网络素养驾驭之道与价值追寻”为题,结合自身的求学、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为学子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讲座。本次讲座旨在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与价值判断力,帮助学子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成为理性的信息驾驭者和正向价值的传播者。

常凌翀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通讯及结项评审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全球修辞学会理事,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文110篇(CSSCI及中文核心30余篇)。

常凌翀教授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等等,甚至导致知识的深度缺乏、表达能力的降低、判断力的下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必然会接触各种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不被信息所裹挟,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在媒介化社会中获取、理解、分析、评估、创造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走出算法推荐,打破信息茧房,做好信息的主人。

常凌翀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这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尤为重要。他在讲座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海量信息面前,比获取更重要的是“筛选”,必须从算法的被动投喂者,转变为具备信息溯源、信源核实、意图分析能力的主动驾驭者,筑起应对过载、缓解焦虑的第一道防线,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甄别”的思维转变。

常凌翀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从“知识碎片”到“系统智慧”的路径构建。他在讲座中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地位,并指导学生掌握如逻辑梳理、跨学科连接、深度思考等具体方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在纷繁信息中形成独立的见解与判断力,完成从“知道分子”到“智慧青年”的关键跃迁。

讲座中,常凌翀教授指出,当代青年,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应当具备社会主体意识。一个有素养的网民,应致力于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维护者(如抵制谣言)、理性对话的参与者(如负责任地发言)以及有价值内容的创造者。要将个人的信息驾驭能力,转化为构建良性公共舆论场、传播正向价值的公民行动,从而实现其终极社会价值,即,从“个人利器”到“社会责任”的价值升华。

常凌翀教授最后建议学子们,每天花几小时,放下手机,认真地阅读一本与专业无关的书。在书本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宽阔的精神世界,通过知识打破信息“围墙”,提升价值判断能力,从而找到人生中更多的美好,祝愿同学们未来可期。(文字:沈烁玟 裘晗姝 图片:吴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