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名录 |
校友专访——李年贵 |
风雨四十载,无悔记者路 人物简介 南昌大学新闻系61级校友、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年贵,曾担任过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编、党委书记、工商采编室副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正厅级)、中国记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评委会委员、中国质量管理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委老干局《老友》杂志顾问等职位。1996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他“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光荣称号。 南昌大学:改变了我的命运 “如若没有南昌大学的培养和教育,就没有我前程。我这么一个世代农民的儿子,今生能有所作为,完全是南昌大学用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李年贵家境非常贫穷,终年衣食不保,靠舅父家接济过日子。直到1951年,11岁的他才背着书包走进学校。李年贵在校刻苦勤奋学习,圆满完成学业,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厚望。作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班级第一,作为对他的奖励,学校免除了他每年的学费(当时学校规定,每学期学费交15斤大米,他可以不交)。1955年,李年贵小学毕业后考入永新中学,初中毕业后,免试保升进入永新中学继续读高中。 1958年夏天的某日,上高中的李年贵和他的同学们在学校大炼钢铁的炼铁炉边,见到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高歌今,他们兴奋的接受了这位来自共和国首都大记者的采访。对于没有见过记者的年轻中学生来说,初见记者是十分好奇和崇拜的。李年贵认为,记者格外光荣,受人敬重。也是这次难忘的经历,李年贵萌生了自己的“记者梦”,高中毕业填写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就是江西大学新闻系。李年贵说,“进入江大新闻系经历了一个折腾的过程,我觉得这是老天对我眷顾,圆了我的记者梦,了却了我的心愿。” 江西大学新闻系是独具特色的学科,当时新闻系的主任于生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对新闻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十分了解。于生坚持实行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全面打造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根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南昌大学的四年,李年贵既掌握了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又学到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这为他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经历:既是奉献更是财富 “在近40年的新闻业务实践中,我既尝遍了记者的艰辛,也品味了记者的幸福。”大学毕业后,李年贵被选调到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北京总社工作。在这近40年的新闻业务实践中,李年贵熟练掌握了各种题材的新闻写作,能够独立完成各项采访、编辑任务,逐渐成为一名能够组织指挥重大报道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李年贵认为,记者是专职调查研究工作者,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记者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捕捉人们关注的热点,挖掘和获得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第一手材料,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撰写揭示时代走势、准确反映波澜壮丽社会生活的新闻作品。在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期间,李年贵完成了一些重大主题报道,采写了一批批立意高、角度新、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稿件。 1979年9月,他敏锐地采写了《鞍钢第二薄板厂委书记专程去上海背废品》,此稿件播发后,《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地方报纸纷纷采用,且全国各地掀起了“背废品”的热潮。后来,这篇报道作为新闻范文被选入《新闻通讯选》一书,还被复旦大学新闻系选入《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1990年7月采写的《中国煤矿的脊梁:石圪节人》被评为全国煤炭好新闻一等奖,并选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煤矿的脊梁》一书,《他是那样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等一些稿件被评为部级和社级好稿。此外,他多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的十三大、以及中国工会多届代表大会,完成了许多重大主题报道任务。比如《邓小平称赞王崇仁抓豆腐抓得好》,这篇独家新闻播发后受到了各报的普遍重视,他主持采写的长篇通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工人阶级》等稿被评为“全国五一好新闻”一等奖。 1994年李年贵调离国内编辑部,出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工作期间,李年贵带头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把新闻业务实践经验升华为新闻理论。他主持和参与的重要国家社会科学课题有《舆论引导艺术》、《社会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观的界限》等,这些研究课题成果经专家评审通过后,都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经历,是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也是他自己和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李年贵(右一)采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倾情寄语:愿母校尽快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 在南昌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李年贵师兄真诚祝福母校越办越好,尽快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针对目前新闻院校有些过剩,新闻专业毕业生谋求工作岗位困难严峻的现实,他真诚地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希望南昌大学新闻学院多与新闻界接近,不与实务界脱节。不仅按照媒体要求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也要引进有建树、有作为的记者、编辑等来加强师资队伍,完善现有的教师团队。新闻院校的教师应该既有新闻实践经验,又能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新闻理论,这样的教师授课可能会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学效果将更好。 二是新闻学院要竭力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学有专长、学有专功的新闻人才。往昔只有传统媒体,今天进入了多媒体的崭新时代,我们应当培养有专长、有专功的专家型新闻人才。如能这样,南昌大学学子就将走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