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解锁“前沿密码”:我院师生走进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 |
|
2025年11月4日下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代表一行40余人走进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开展了一场“探访微短剧前沿”为主题的实地参访交流活动。赣江新区被誉为我省微短剧产业的“政策高地”与“服务样板”,师生们亲身探寻了微短剧从创意孵化到成片输出的完整产业链,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生动注脚。
场景聚合:一堂生动的“工业化制片”实践课 下午14时40分,师生抵达时刻互动.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龚恺瑜的引导下,参访团穿行于这个庞大的“造梦工厂”。二楼的居家实景、三楼的机场登机口与宴会厅、四楼的医院与法院……高度集约化的专业拍摄场景让书本上的“制片管理”概念变得可视可感。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基地通过空间规划对制片流程的优化,”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郑艳琦表示:“它将医院、办公室等高频率场景聚合,使转场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不仅是物理效率的提升,更深刻地揭示了媒介生产如何通过工业化流程,将创作不确定性转化为稳定、可控的协作模式。”
时刻互动·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为江西省首个全链条微短剧产业基地,基地占地1.5万㎡,设近100个多元场景拍摄区。高效率理念已贯穿至整个产业链,基地在半年多时间内推出近百部作品,建立了从剧本开发、拍摄制作到投流运营、海外发行的全链条,展现了惊人的“新区速度”。 服务创新:“快审快维”护航产业良性发展 参访的第二站到了“江西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位于赣江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楼。针对微短剧量身定制的“3+5”快审机制成为师生们关注的焦点:规划备案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成片审核5个工作日内给出结果,这一举动让微短剧作品上线周期大幅缩短。 除了高效的审批服务,新区还构建了坚实的版权“防护网”。在微短剧版权快维中心,师生们了解到,这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侵权内容2小时内预警、24小时内下架,形成了集举证、调解、仲裁于一体的保护闭环,为微短剧IP的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套“快审”与“快维”并重的服务体系,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吸引力。据介绍,在系列精准政策的扶持下,赣江新区在短短半年内便吸引了十余家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思维碰撞:从课堂理论到行业实践的认知刷新 深入一线的实践认知探访,点燃了学子们的职业想象。“这次参观彻底改变了我对短剧的认知,”广告学专业大二学生朱雯沛表示:“我原以为短剧只是内容简单的‘爽剧’,但现在发现它能与文旅、品牌深度结合,市场非常广阔。这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很有启发,我甚至会思考如何将短剧作为一种创新的广告形式,融入品牌策划中。”新传学院的博士生郑艳琦表示“微短剧产业基地不仅是内容工厂,更是观察媒介、政策与文化如何协同塑造新型传播业态的窗口,微短剧业态已成为连接文化传承、经济赋能与技术应用的协同平台。这次的实地参访活动能帮助我们的研究跳出纯文本分析,从真实问题出发,避免悬浮于概念与理论。” 产教融合:一场生动的传媒人才现场教学 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新动能。品牌传播系系主任汤晓芳老师在总结本次活动时表示:“未来将把本科和硕士相关实践课程、毕业创作与微短剧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参赛和实践作品有地方取景拍摄,加强与基地的产教融合建设工作。”品牌传播系系副主任佟霏老师评价道:“此次参访成功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鲜活的产业实践紧密相连。师生们亲临微短剧创作一线,完整了解了从创意孵化到成品输出的产业链,这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更让他们对行业前沿动态和人才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正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型传媒人才的生动实践。” 16时30分左右,参访活动圆满结束。此次赣江新区之行,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打开了一扇洞察微短剧文化产业前沿的窗口。 (撰稿文字:江顺慧 摄影图片:何云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