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莅临我院畅谈新媒介、新传播-媒介学的视野 |
本网讯(通讯员:夏雪)11月24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莅临我院讲学,畅谈新媒介、新传播-媒介学的视野,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学术上的盛宴。
今年3月,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美国新闻业的商业模式和传播模式经历了三次巨变:一是从模拟数字模式到数字模式,二是社交网络兴起,三是移动网络当前占据主导地位。黄旦教授以此开头,并同时提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借助媒介可以获得什么,人要怎么样理智地对待媒介。 技术对于人们来说仅仅是一种手段吗?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黄旦教授以实际生活中的B超检查技术举例,告诉我们媒介具有“交互性”和“构成性“。技术发展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而这是人们和技术所要共同面对的。海德格尔曾在书中写道:“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这是展现的领域,即真理的领域。技术(就一般技术而言)参与到现实的建立中。”教授引用此话,告诉我们:传媒并不简单地传递信息,它发展了一种作用力 决定了我们思维、感知、经验、记忆和交往的模式。他说:“新传播技术发生变化后,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媒介和传播,要对很多现象有所反思和追问。” 从理论层面来看,“媒介”这个概念一直在被以往的学者反复定义反复研究。讲座中黄旦教授为在场师生依次列举了麦克卢汉、英尼斯、梅罗维茨等多位媒介理论家的思想结晶。并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对每种理论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其中黄教授重点阐释了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他总结到:”英尼斯将传播过程单独剥离出来,并通过赋予其历史文化重要性的方式,对观念、事物以及两者之互动机制做出了全面的解码。从这个意义上看,英尼斯的著作是极具革命性的。”同时他评价当下的媒介发展逐渐趋向于空间化,而如何平衡空间性和时间性、如何将媒介和文明联系起来是值得人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黄旦教授通过介绍德布雷的著作《媒介学引论》引发大家对媒介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库尔德利在《媒介、社会与世界》一书中提到,媒介研究实践路径:不是把媒介当做物件、文本、感知工具或生产过程,而是行为的语境里人正在用媒介做什么。黄教授指出,媒介是生产、传播和接收内容的制度化形式和平台。传媒与工具和机器不用,工具和机器是我们用来提升劳动效率的器具,而技术的媒介却是一种我们用来生产人工世界的装置。 在新传播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什么改变吗?移动媒介与人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黄旦教授说:“人与移动媒介是一种具身关系。人们可以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融入自己的经验中,并借助这些技术来感知,并由此转化了自己的知觉和身体的感觉。”媒介既是中介又是终端,在解释这个概念时,黄教授利用卞之琳诗篇《断章》中的语句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们需要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把握的能力,学会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核心观点,重新理解媒介和传播,努力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编辑:龚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