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受邀作“社交时代传播语态的再变革”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7-12-04    浏览量:    分享到:   


 
 

本网讯(通讯员:胡曙苑)“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新闻语态发生了怎样的新一轮革新,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理解新语态的变化与作用?”11月30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做客南昌大学,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社交时代传播语态的再变革”的讲座。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新闻改革,一直与叙述方式、或称语态的变革相伴随。传统主流媒体的官方社交账号甚至媒体本身正在兴起一种社交式风格、互动式的新语态。

陈昌凤教授举出“2016年在数字化领域净赚5亿美元的纽约时报,在最近的未来规划中仍在反思其不足,激励记者们少用官样语态、多用对话式风格,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去报道新闻”和“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国》,使用了新型语态的表达方式”两个例子,再次论证了“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新闻语态正在发生新一轮的革新”这一观点。

如何正确理解新语态的变化与作用?陈教授回答道“对于媒体而言,只有言之有物、坚持专业追求的语态,才是有效果和前景的。新语态并不是简单的标题党和讨巧卖萌。”

“首先,新闻语态的变革是一种叙述方式与叙事态度的创新变革。”我国从媒体前几十年使用的“官方宣传式”语态,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闻语态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体本位意识觉醒时期的“媒体人语态”、电视新闻实验性改革时期的“平民说话体语态”、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互动语态”。

传者、受者之间采用互动语气、交流陈述的方式被称作互动语态,互动语态是如今社交时代的主流对话方式。陈教授指出“互动语态在传播中体现了一种与网友进行的信息分享、思想共鸣和精神沟通的价值定位。”陈昌凤教授进一步为同学们分析互动语态的体现和内涵:在叙述方式方面体现为“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互动、分享的技术感,音像视频里也都充满着传播者与用户的融合意识”;内容上,“目前它并不以采写式的报道为主,而是以话题式的述评为纲,优秀作品的话题通常关涉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形式上,它们常常追求个性化表述,无框架、无模式,自由自主”;态度上,“互动语态常透着分享的愿望、互动的气质”。

互动语态在形式上是要打破陈旧的“新闻八股”,这与媒体和时代发展一直以来的追求不谋而合。但是,媒体报道的态度代表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有态度并不意味着要突出自我。陈昌凤教授严肃强调道“互动式语态仍然要体现出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表面上它似乎只是形式上的新鲜,但其实它的内涵必须符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专业化追求。”

目前,在我国的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账号上盛行运用第一人称、突出自我来叙事说理。这类文章的语言风格确实可以别具一格,接地气、迎合网友的喜好。陈教授对这一现象这样评论道“在专业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媒体还是应当保持专业性的客观追求、独立的视角、百姓代言者的态度。互动式新闻,也要以同正式采写同样的用心去打造新的形态才行。”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针对新传学院广电162班龙丽娜的“如何看待标题党”的问题,陈昌凤教授高度概括性的答案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用正式的新闻采写的用心和专业的态度是新闻新语态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变革不是去追求“网红”式的昙花一现、流行语式的转瞬即逝,新语态不是耍嘴皮、纯卖萌,而是要用贴近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的调查、敏锐的剖析和网友们喜闻乐见的风格、语气、态度和情感,去做专业的文章。”(编辑:龚紫君)